(經濟觀察)中國出口企業信心回歸
中新社北京6月17日電 (記者 李曉喻)疫情已對全球經濟與貿易造成重創。不過,第127屆廣交會上不少中國外貿企業認為,今年出口業績有希望比去年更好。
寧波中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錦芬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,2月國內疫情嚴重時,公司幾乎沒有出口,“非常慘淡”。但從4月起,多國開始復工復產、重啟經濟,該公司保鮮飯盒等餐廚用品需求旺盛,出口額明顯回升,基本彌補了此前的損失。今年前五個月,中孚出口額同比只下降了3.91%,“整體還算平穩”。其中,對東盟出口增幅超過40%。
周錦芬說,為緩解疫情給出口帶來的壓力,公司已經組建了社交媒體營銷團隊,加大銷售模式創新。目前,這些努力效果已經初步顯現。僅僅兩天時間,中孚在本屆廣交會上的直播間已吸引了2000多個采購商。“如果疫情不發生大范圍反彈,公司今年出口業績或將與去年持平,甚至有可能出現小幅上漲。”
“2月、3月時壓力確實很大,一季度我們出口下滑了大約40%”,主營鋼管等建材的河北華星爾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史文全對記者說,公司經過緊急調整,到5月底出口降幅已經收窄到12%。現在,該公司對兩大主要出口市場東盟、非洲業績均保持穩定,這有望對沖對歐洲等經濟體出口下滑的損失。
他表示,公司正進一步加大對泰國、菲律賓、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市場開拓力度,本屆廣交會上還與老撾一個大客戶線上洽談,“對方的采購和我們的銷售、供貨人員都通過微信群對接了”。努力開拓新市場,再加上深挖現有客戶,預計今年公司出口業績“不會下滑”。
對全年出口回暖抱有信心的企業不在少數。浙江一家出口智能按摩椅的公司負責人稱,本屆廣交會開展首日,公司已收到12筆意向訂單,意向成交額超過20萬美元,預計下半年訂單數量會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并略有增長。
宏觀數據似乎也為中國出口商的信心提供了支撐。據官方統計,今年5月中國出口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.4%,外界普遍認為這一成績好于預期。前5個月,中國出口額同比降幅為4.7%,比1至4月收窄1.7個百分點。
中國商務部日前發布的報告稱,雖然短期看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,但長期看,中國外貿依然“韌性大、潛力足、競爭力強”。
不過,也有分析人士提醒說,考慮到全球經濟短期內難以復蘇,中國出口未來仍將承壓前行,企業需做好充足準備。
據官方數據,5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中,新出口訂單指數只有35.3,遠低于榮枯線50,表明外需仍相當低迷。
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謝亞軒稱,歐美雖然已經復工,但疫情仍將通過失業、預防性儲蓄等途徑打擊需求。此外,新興經濟體當前疫情仍在擴散,也會延長中國出口受影響的時間。在投資、消費、出口“三駕馬車”中,出口可能是中國最難修復的一個。
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凌云表示,要穩定外貿,中國需進一步加大高附加值出口產品比重,推動貿易伙伴多元化。此外,還應做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(RCEP)后續工作,推動中日韓自貿區等早日達成,進一步優化國際市場布局。(完)
返回頂部
關注官方公眾號